Impreza 的出現 目的和三菱的EVO 一樣
是接替原本在越野賽事的Legacy
以短軸 輕巧的車身 加上速霸陸獨二的水平對臥引擎技術
讓Impreza 在WRC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談到Impreza
1992年(~2000) 問世 代號 GC(四門車型). GF(五門車型)
以水平對臥引擎 + 四輪全時傳動(AWD) 風靡車界
其中渦輪引擎款又分 WRX 和 STI
WRX 是一般自然進氣的Impreza車型 升級為渦輪引擎的版本
而STI 是由速霸陸引以為傲的競技部門
SUBARU Technica International 簡稱 STI
以WRX 為基礎 以強化改裝的方式提升車子的性能
引擎 動力 底盤等........
就是 WRX STI-Version
GC8 前期車款 ( 1992~1996 )
"Type-RA 車型" 看到車頂的小進氣口嗎? 那就是RA 特有的配備 可以讓車內人員"吹涼涼"
因為它沒有空調啊!!!!!
一直到2000年停產為止
GC車型外觀變化可說是微乎其微 以車型為例
GC8A~D 為前期型 GC8E~G 為後期型
前期型跟後期型的差別在於 後期型考慮到空氣力學
前保桿追加下擾流板 車身側裙 車尾加大尾翼 都是為了空力效應
Impreza GC車型的STI 版 大致分為以下幾款
GC8B---STI-Version (1993)
將活塞換上鍛造製品 強化高轉速運作的耐用性
搭配STI 為GC8B 撰寫的電腦程式
GC8C---STI-Version II (1994)
除了原本的配備外 再加上以碳纖維製的車身拉桿
不但擁有輕量優勢 還能保持車身的抗扭性
加大的中冷器 讓渦輪吸入更多的冷空氣
GC8D---STI-Version III (1996)
STI在 GC8D 上強化了引擎 讓最大馬力一舉達到自主上限280 匹
然而有鑑於 Impreza 的中冷器是在引擎的後上方
在低速時的撞風散熱效果降低 所以加裝了自動測溫的噴水系統來幫助散熱
也強化了足下的制動系統 換上對向四活塞剎車卡鉗 跑得快 也要停得快
行駛中的穩定需求則是加上了 2Way 機械式LSD
GC8E---STI-Version IV (1997)
從GC8E 開始也就是GC車系的"後期款"
GC8E 型的 Impreza STI 換上了更加霸氣的空力套件
包括了全新設計的前保險桿 還加上了大型尾翼 以維持在高速行駛的穩定性
馬力規格不變 但扭力小漲0.1 Kgm 來到 36.0 Kgm
GC8F---STI-Version V (1998)
基本上與GC8E 一樣 但避震器換裝倒插式的式樣
以應付惡劣的路況 提供更佳的行車路感
GC8G---STI-Version VI (1999)
基本規格與前代無異 但STI 針對高速時的空力效應
也為GC8G 加裝新的前下擾流翼 新開發的大型尾翼
GC8後期款 (1997~2000)
![]()
![]()
![]()
![]()
![]()
![]()
在頭文字D 原作漫畫中 22集裡初登場的雙門GC8
如果單純以外觀來看 很像22B 因為前保桿的造型正式22B 標準的款式
但仔細看漫畫中的車體 並沒有22B 專屬的”可樂瓶曲線” 所以只能猜測是
大概在98年發表的 Coupe 雙門特式車型
全名為 :
Coupe WRX Type-R STI VersionV V-Limited ( 厚…有夠長…..)
在頭文字D 街機遊戲中 也有說明這款車的型號
也就是大家所俗稱的 “ GC8V “
( 98年四門版Impreza 正值第五代車型 Impreza WRX STI-Version V )
在頭D3中另一款GC8 車型 則是屬於GC車系第六代車型
GC8--- Impreza WRX STI-Version VI
雙門Impreza 也有外銷海外 但只有日本國內獨享渦輪車型
海外版一律是2.5升自然進氣引擎 但因為Coupe 車型跟一般的四門版
規格一樣 只差雙門 . 四門 所以透過引擎流用 還是可以變成渦輪車型
我才想說文太也太強了吧 A組的賽車引擎都有辦法弄到手
沒想到22B 也有 ?! 那真是太強了!!!!!!
Coupe WRX Type-R STI VersionV V-Limited
Impreza 22B STI Version ( 限量400部 )
為了慶祝速霸陸連續三年獲得WRC 冠軍 速霸陸以WRC的廠車為藍本
仿造一部如同 市售版廠車的紀念車款 Impreza 22B STI Version
車體是一直到現在為人津津樂道的"可樂瓶曲線" 以手工打造而成
以EJ20 2.0升 擴缸至2.2 升 雖然馬力不變 但擴缸之後扭力小漲1.0kgm
來到37.0 Kgm ( WRX: 34.5Kgm STI: 36.0Kgm )
倒插式避震器 / 輕量化鋁圈 / 可調式尾翼 也都是22B 專屬的配備
最後售價500萬日幣 也是歷年來最貴的Impreza
限量400部的22B 也讓它超越 S車型的經典車款
Impreza S201 STI Version ( 限量300部 )
S201是以 STI Version VI為基礎車 最明顯的就是那驚人的外觀
特殊的外型 是由富士重工宇宙事業本部所設計
完全考量空氣力學效應 在當時可引起不小的騷動
基本規格與 STI Version VI 無異 在經過細部調效後
最大馬力來到300匹 也是日本車界第一部超越自主馬力的車款
這可不是改的 這是S201專屬的後下擾流
Impreza GDB-A ( GD 車系2000~2006 )
GC 車系也在2000年正式下台 同年
代號GD 車型的Impreza GDB-A 正式發售
是為Impreza 車系的全新車款 不但車身尺碼略為放大
也採用了"爆龜"的車體 讓GD車系看起來更有戰鬥氣息
只不過一上市就頗受車迷廣泛討論的 圓燈版 Impreza GDB-A
所得到的評價卻是風格兩評
有人說圓燈設計是為了向水平對臥始祖---保持捷 致敬 (效仿911 圓燈造型 )
也有人說是設計師搞怪作品 (意圖向速霸陸報復 ?! 報復甚麼 ?)
Impreza GDB-A Type-RA Spec C
Spec C的誕生是為了參加 Group.N 組的比賽 (不可更動原廠配備)
取向用意就是以 "競技" 為主 比 RA車型更輕量化
拆除所有內裝 ( 中控台除了主要儀錶外 基本上只剩 «外殼 »)
沒有隔音棉 沒有空調 但有STI全套的專屬底盤配件
基本上就是道路版的競技車型
Impreza S202 ( 限量400 部 )
以GDA Type-RA Spec C 為基礎車 以強化車身剛性為重點
在調整進排氣後 最大馬力上漲到320匹
車底看不到的也是精華 連接懸吊連桿的承軸換成魚眼製品
加上倒插式避震器 以追求反應更好的作動表現
GDB-B
總之
在車迷大眾與論之下 短短不到兩年 GDB-A 進化為 GDB-B
就是人稱" 淚眼方燈版" 的GDB-B
在GD-B 中 也首度採用了名為 "DCCD" 被動式扭力控制系統
能控制前後軸的扭力輸出 讓車子在彎道中能夠獲得 適當的扭力輸出
Impreza GDB-B Spec C Type-RA ( 限量300 台 )
Spec C 是為了參加統一規格賽所開發的車款
以更換追加材質的方式 前保桿加上了碳纖維前下巴
尾翼也採用碳纖維製品 17吋的鍛造鋁圈 為了增加耐用度
車底魚眼製品改成鋁合金材質
有別於純比賽用途 市售版的 Spec C 還追加了一些部品
而且為了兼顧日常生活 市售版的Spec C 還保留恆溫空調
電動後視鏡 為硬派展現柔情的一面
Impreza S203 STI Version
以 GDB Spec C Type-RA 為基礎車再精進 而且走精品路線
加上與 Recaro 所研發的碳纖維賽車椅 讓S203宛如歐洲高級車的感覺
320匹最大馬力 或許不算什麼 在經過 STI 部門精心調效下
搭配專用的雙渦流渦輪機 專屬S203的供油程式 質感頗佳的鈦合金排氣管
讓S203 的有效馬力輸出幾乎達到全速域( 3000~8000 斷油 )
正碳纖的喔 撞到大概會昏倒吧.........
圖為S204 車型
2005年 鷹眼鯊 GDB-F 登場
GDB-F進化程度不小 首先是車身的空力套件
為了讓增加高速行駛的穩定性 車廠設計了全新的空力套件
前保桿 鷹眼鯊獨特的C柱尾翼 還有加上後保桿下的擾流板
都是為了讓鷹眼鯊增加在高速行走的穩定性
而原本的DCCD 則改良為也可以用手動調整的設計
讓車手可依當時路況調整前後扭力比率輸出
最後是提升了排氣量 從2000 C.C 升級 2500 C.C
儘管馬力值不變 但多了這500 C.C
讓原本在低速不是很靈活的水平對臥引擎 能夠獲得更順暢的扭力輸出
Impreza S204 Version
不到一年的時間 S204 隨即推出市場 在當時頗有讓人覺得速霸陸有
"新瓶裝舊油" 的說法
但事實上STI 還是為S204 裝上STI 可調式避震器 STI輕量化連桿
讓車身較S203低了約 15mm左右 不過在S204上有一個新玩意兒
名為 " Pertormance Damper " 車體緩衝桿
裝設在後行李箱 以及 底盤下 據STI 表示
搭配懸吊作動 緩衝桿可有效抑制車體在過彎時的作用力
而且也能達到維護車身剛性作用
提高行駛的路感以及穩定性
看到連接 C 柱 後檔玻璃上的小尾翼嗎? 原廠號稱可將車頂氣流導入車尾 提供下壓力
最後的強者 Impreza Spec C Type-RA-R
以Spec C 為基礎車 而且有別於S車系
RA-R 是以"競技走行" 為目的 拆除了一切非關"賽車"的部品
在些微輕量化下 比 S204 輕了約60 公斤左右
( S204 : 1450Kg RA-R : 1390 )
底盤部分以鎂鋁合金製的下支臂連桿 關節處一律採用鋁合金魚眼製品
以達到最清晰的路感回饋
首次搭載由 Brembo 所代工的對向六活塞煞車卡鉗
直徑達340mm的雙片式通風碟 讓RA-R 制動能力強化不少
車尾下方的 Diffuser 可有效得漸少車尾亂流的產生
並讓通過車底的氣流快速通過
而 RA-R 標準配備中並無尾翼的項目
在圖片上所看到的黑色尾翼那是需要選配的
限量50台的黃色車型
2007 年 新世代 Impreza 登場 代號GR
一般版的WRX 也改名為 S-GT 而頂級版的STI 就名為
Impreza STI 代號 GRB ( 歐規叫 GRF )
GR車系最大的改變就是 由傳統的四門車型 改為五門掀背車型
有鑑於近年在WRC 場上的對手都在使用掀背車應戰
速霸陸見到掀背車型的表現 為了有效提升戰力
決定將旗下活躍在 WRC 的 Impreza 改為五門掀背車款
光是改變車型是不夠的 雖然沒有像對手一樣開發新款引擎
但STI 藉著修改汽缸 渦輪機的進排氣口 加上名為 "AVCS" 的可變汽門
在進排氣時都能夠有效提升馬力與扭力輸出 最大馬力也達到 308 匹左右
再進化的 "DCCD" 中央電子差速控制系統 加上 控制 ECU(供油程式)的 SI-Drive
SI-Drive 是一種藉由三個模式 來達到不同的動力輸出
Intelligent ( 省油 )
Sport ( 運動 )
Sport Sharp ( 競技 )
雖然速霸陸沒有為 GRB 配上流行的自手排變速箱 但藉著 SI-Drive 供油系統
最大馬力不變 卻可以以不同的供油來控制動力的輸出 讓駕駛不用時時處於戰鬥狀態
也能兼顧經濟與性能的功效
Spec C !!!!
以下為歷代WRC 的戰將 在場上的英姿!!!!
後記
Impreza 的演化 不如天生的對手 三菱 EVO 來的多變
只靠著不斷修改細部的車組零件 讓 Impreza 戰力一年比一年更精進
連續三年的 WRC 冠軍也不是浪得虛名的
然而
就算水平對臥引擎能夠降低重心 增加過彎的穩定性
也改變不了 GC 車系剛性疲弱的先天缺陷 在經過長達8年的時間
終於進化成外表帶著爆龜 略為粗胖的 GD 車系
雖然剛性有所提升 但車子也跟著變重了…........
此外
GD 車系也是在Impreza中 外觀最多變的一個世代
一開始的圓燈 然後淚眼方燈 最後的鷹眼燈
都說明了 就算有好的本事 也要有較好的賣相……..
現今在時局變化下 對手紛紛以掀背車型來擔任陣前大將
掀背車型擁有極佳的車身動態 少了一截的車尾 也能有效壓抑在過彎時
車體後半部安定作用 國外車廠早就行之有年 速霸陸跟上潮流
GR 掀背車系因應而生
因為大環境所致 目前和三菱一樣 “暫時” 退出這個發跡的地方---WRC
但拉力越野的悍將本質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在日本國內外的零星比賽中
還是能見到其奔馳的身影 相信未來有天也能看到在WRC較量的精彩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