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內容

11 GP

關於孤獨死

作者:湛澄│2019-11-29 21:49:44│巴幣:22│人氣:213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00517


一個人在家死亡...日本「孤獨死」房間清理員,用模型還原震撼現場

撰文者:福澤喬(Joel Fukuzawa)
福澤喬日本深度觀察 2019.10.21  51,611
圖片來源/原書房出版社提供,攝影:Hajime Kato
摘要
1.特殊清掃的公司人員,從清掃過程看見人生百態,並運用建築縮型方式還原重現,讓世人更關心孤獨死的議題。
2.孤獨死案件在高齡化社會愈來愈常見,從各國案例,探討「孤獨死」的社會現象,是否存在新解方。
「孤獨死」這個名詞已經成了日本社會不可忽視的現象,隨著超高齡少子化現象的普遍化,在日本內閣府發表的最新資料 中,光是東京都23區內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就有超過3000人離世的時候,是一個人在家裡孤單死去,這個數字比10年前整整上升了1倍以上。
日本對於「孤獨死」的定義,並不是只針對年長者,只要是在家自然死亡超過2天以上,沒被任何人發現,都被劃入孤獨死的範圍,日本全國每年有超過2萬8000件以上孤獨死的案例發生。這些在家孤獨亡故的遺體,經過鄰居發現報警處理、檢警驗屍後,死者遺留下來的物品整理、房間清掃都會交給特殊清掃的公司處理。
今年27歲的小島美羽(Miyu Kojima),5年前開始從事這樣的工作,現在她每年要跟著同事們,一起整理超過 370件以上孤獨死的房間,小島美羽,把她這幾年親眼見到的現場,用建築縮型重現在世人面前,她所做的縮型中,只看見一個凌亂充滿污漬的房間,還有幾隻骨瘦如柴貓咪,捲縮在房間的角落。讓大眾可以感同身受,體會到那些面臨孤獨死的人們,閉眼之前,最後看到,究竟是怎樣的景象。
廣告
ミニチュア模型「孤独死のあった部屋」
遺品整理人が再現した、誰にでもおこりうる「孤独死」をテーマとしたミニチュア模型「孤独死のあった部屋」からごみ屋敷の映像。 ごみ屋敷はそのまま再現したのではなく、これまで経験してきたいくつかの現場をモデルに「共感」を意識して制作。 制作者は部屋がきれいで「自分はこうはならない」という人でも、突然の別れなどをきっかけに少しずつごみを溜め込んでしまう。決して人ごとではないと話します。 中には、ごみの量が最大で8トンの部屋も。模型では分かりやすくするためにごみの量を減らしています。
BuzzFeed Japan 發佈於 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小島美羽並不是建築縮型專家,起初是因為公司要參加每年一次的「終活產業展」,小島美羽向公司提議,希望透過縮型,讓民眾親自感受孤獨死的房間,究竟是什麼模樣?過去這些特殊清潔公司在會場上,呈現孤獨死現場方式,只能透過照片一張一張向民眾們說明,可是這些照片,很多時候為了顧及當事人隱私,必須把許多關鍵的內容,或是令人震撼畫面都加上馬賽克,很難讓民眾們想像孤獨死的現場,究竟會是什麼模樣?
這也讓 「孤獨死」的問題,有意無意地從生活中拉遠了距離。公司接受這個提案之後,小島每天利用下班時間,先在網路上搜尋製作縮型的教學影片,從影片中邊看邊學。3年下來,她總共製作了9座不同主題場景的「孤獨死」現場縮型。
圖片來源/原書房出版社提供,攝影:Hajime Kato
圖片來源/原書房出版社提供,攝影:Hajime Kato

在小島製作的縮型中,有一個主題是:一名孤單的老婦人生前養了4隻貓咪,後來她在家中過世好長一段時間才被發現,縮型裡那4隻貓咪躲在房間的角落,臉上充滿驚慌、恐懼以及飢餓的複雜情緒。整間屋子裡,除了已經發霉生臭的垃圾之外,還有一些看似動物的排泄物,讓人不忍細看。
小島說:「運氣好一點的動物,屋主過世前就已經先安排送養,但大部分遺留在孤獨死現場的動物們,最後的命運幾乎都是被送到收容所,之後被撲殺。」對於小島美羽來說,這一類的場景只是她每天所遇到場景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負責特殊清掃員工,每次任務都會出動5、6名同事,到現場的時候,遺體大都已送走。他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將地板、榻榻米全部拆掉清理,把遺體留在屋裡的體液以及臭味清掃乾淨。如果遺體置放太久才被發現,還可能產生一些小蟲或是蒼蠅。為了不讓這些小蟲子竄到鄰居家,他們必須把門窗緊閉,戴著防毒面具、穿著防護服在密閉空間裡,工作5~6小時,每次清掃結束每個人都幾乎脫了一層皮。
小島說:「冬天的時候還好,最怕遇到夏天,不但遺體容易發臭、生蟲更難清理。每個人依舊得全副武裝在密閉房間工作,不但消耗體力,晚上也很容易做惡夢。」
小島當時會接觸到這樣的工作,是因為在她高二時,父親因為腦中風過世。在父親過世前2個月,母親把簽好的離婚同意書送到父親獨居的公寓裡,才發現父親已中風躺在地上不能動彈,經過緊急送醫急救後暫時搶回性命,但是不到2個月時間,父親還是離開人世。
整理父親遺物的時候,小島美羽才第一次知道,在日本還有專門幫忙整理遺物的行業。「那時候找了幾家整理遺物的業者,他們都在漫天要價亂敲竹槓,對於死者遺物也毫不尊重。」小島覺得她可以做得比這些惡質業者更好,想了好久,也挺過了母親的極力反對,才正式加入這一行。
沒想到一做就做了5年,這5年來,他看到了許多人性的黑暗面。「最常遇到的情況就是,有些人看到我們在清掃,就會自稱是死者的朋友,衝進門來,把許多值錢的東西拿了就走,有一次我們打掃一間房間,這裡的主人生前熱愛收集模型,他的朋友們一聽到他過世了,就搶著來把他留下的模型全帶走,完全攔不住。」
最近小島美羽經常被許多人問到:「既然看到那麼多孤獨死的現場,有可能避免孤獨死嗎?」她想一下說:「沒有任何人可以預知,什麼時候會在哪裡怎麼死去,誰都有可能會發生孤獨死。所以孤獨死,沒有好與不好的問題。真正問題在於死了多久才被發現?如果時間拖太久,遺體開始腐爛才被發現,是大家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對於這份做5年的工作,依然能讓她堅持下去,就是因為,當時不願見到父親的遺物被隨便丟棄。
孤獨死問題,在世界各地都有類似案例。在上個月,發生在新加坡一名68歲的獨居老伯,在家中過世,超過2星期,因為房屋散發出屍臭,鄰居才發覺通報警方處理。警方從老伯的住處,清出了堆滿整間屋子的垃圾才找到老伯的遺體。韓國也有孤獨死的情況,不過跟其他國家不同的是,韓國4、50歲孤獨死的男性,比其他年齡層的韓國人來得高,主要原因是這些男性在職場被解僱,無法持家而被離婚,最後他們選擇自我放逐、孤獨地離開人世間。
令人驚訝的是,根據東京都監察醫務院的統計,日本全國有1/3孤獨死的案例,發生在東京都的23區。鄉下人家雖然不像都會區內一家挨著一戶,但只要鄰居有幾天沒出現,反而容易被左鄰右舍察覺。反而在都會區生活的人們,鄰居們平常少有往來,萬一不幸在家裡發生意外求助無門而過世,也要等到遺體發出臭味才會被發現。
日本對於如何避免孤獨死,目前也沒有什麼具體的對策。唯一能做的,就是建立社區完善的通報系統。對於在宅安養的老人們,能派人每天定期巡訪,或是安排住進安養中心。但再好的通報體系或是方案,只要獨居者本身不願意踏出與社會接觸的第一步,孤獨死的風險就不可能降低。



引用網址:https://home.gamer.com.tw/TrackBack.php?sn=460658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創作

同標籤作品搜尋:心語微音|好好告別

留言共 1 篇留言

玄鳴神一
有點可怕又有些難過,好複雜的感覺

11-29 22:34

湛澄
原本我看的另一篇報導沒有提到小島美羽的創作動機,
也是只覺得可怕、難過。
後來再找到這篇,才逐漸改觀,甚至覺得溫暖:
一個生在最講求表面光鮮形象的日本的女子
從花樣年華22歲(大概是大學畢業那年?)開始
投身這種難聞、有蟲、又會做惡夢的體力勞動
長達5年之久(在香港人而言,每份非專業工作做3年就該換了),
甚至還敬業到花費下班後寶貴的私人時間來從零開始
學習怎樣做模型讓公司參加產業展,
更何況她的特殊職業在婚活市場
一講出來就會嚇跑男士們吧......
這麼強烈的動機,好像只有兩種可能--
1. 恨媽媽,故意做盡媽媽最大力反對的事情
2. 愛爸爸,透過工作跟模型(展現出死前的風景)來填滿心底對爸爸的虧欠
而我傾向於相信,一切都是為了愛。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一書4:18上)11-30 22:30
我要留言提醒:您尚未登入,請先登入再留言

11喜歡★Estelle4ever 可決定是否刪除您的留言,請勿發表違反站規文字。

前一篇:personal rit... 後一篇:tolerant -羽毛...

追蹤私訊切換新版閱覽

作品資料夾

kazenochen大家
奇幻輕小說《探索者彈頭》連載中!新角色登場!看更多我要大聲說昨天18:08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屆時建議您使用下述瀏覽器來瀏覽巴哈姆特:
。Google Chrome(推薦)
。Mozilla Firefox
。Microsoft Edge(Windows10以上的作業系統版本才可使用)

face我們了解您不想看到廣告的心情⋯ 若您願意支持巴哈姆特永續經營,請將 gamer.com.tw 加入廣告阻擋工具的白名單中,謝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