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威靈頓的勝利」(又名:維多利亞之役)首演於一八一三年,樂曲是在描述一八一三年六月,英國威靈頓將軍在西班牙維多利亞一役中,重創法軍。
而貝多芬之所以會創作這首曲子,主要是年輕時代的貝多芬視拿破崙為偶像,在法國大革命成功後,拿破崙征服歐陸君王確保革命成果的消息,數度熱淚盈眶,熱情地說:「看吧,現在他們正把自由的希望帶給全人類。」,一八0四年十二月二日,拿破崙加冕稱帝,貝多芬聽到此事之後勃然大怒,原本貝多芬在「英雄交響曲」手稿封面上寫有提獻給「波那帕特」的字樣,他抓起封面一撕兩半扔在地上,第一頁重新改寫。兩年後,這首交響曲出版問世,取名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就此,貝多芬對拿破崙的崇拜已經破滅。也因此貝多芬年少的熱情已經被殘酷的現實澆熄。
而這首曲子的編寫也跟節拍器的發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年發明節拍器的音樂技師梅傑爾當時製作了一種自動機器能模擬交響樂。梅傑爾因此委託貝多芬創作一首謳歌威靈頓的樂曲,藉以將機器推銷到英國大賺一筆。貝多芬欣然答應。「威靈頓的勝利」演出大獲成功,貝多芬揚名於歐陸貴族之間。他還趁機舉辦募款音樂會,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提供了貝多芬一間寬廣的皇宮大廳,結果有六千位貴族和議員出席,貝多芬獲得豐厚的款項。一八二一年,拿破崙病逝於聖赫勒拿島,貝多芬聽到消息之後,只淡淡地說了一句:「十七年前,我已經為他寫好了送葬樂曲了。」兩位世紀偉人的交遇,以這種悲傷的模式畫下句點。
就樂曲本身的創作成就而言,無法和「英雄交響曲」相提並論,卻是貝多芬生前票房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事實上,「威靈頓的勝利」並非真正的交響曲,作品裡雖然可以找到貝多芬慣有的交響和聲,卻僅是樂曲結構鬆散的玩笑之作,無法於大師諸多傑作相提並論。這首曲子長度大約只有十五分鐘,分成「戰爭」、「勝利」兩大部分。
作品一開始分別以英國的「不列顛之治」(Rule Brittania)與法國的Malbrouk s'en va-t-en guerre之旋律介紹兩軍的登場,吹響號角後旋即開戰廝殺,毛瑟槍與加農炮上場和著激昂的樂聲,製造震撼的音響效果。樂曲第二部份的勝利慶功場面則由英國國歌「天佑吾皇」的旋律導入,一番歌功頌德之後,盛大地結束十五分鐘的戰事。
因此這首樂曲幾乎可以看成是英國、法國軍樂的較勁,裡面應用了英法軍隊的大鼓、信號喇叭、戰鬥小號等等樂器,還有英國「不列顛規章」進行曲、法國「馬勃羅」進行曲的旋律穿插其間,當然後來是英軍氣勢高漲,大鼓越敲越大聲,法國的大鼓砲聲越來越虛弱,終至微不可聞,「馬勃羅」進行曲轉為送葬曲風,最後英國國歌響徹雲霄,大鳴大放,以燦爛的姿態結束全曲。
事實上,「威靈頓的勝利」並非真正的交響曲,作品裡雖然可以找到貝多芬慣有的交響和聲,卻僅是樂曲結構鬆散的玩笑之作,無法於大師諸多傑作相提並論。然而作品呈現的整體感覺,有如拉斯維加斯金銀島賭場戶外的海盜秀,噱頭十足,極盡譁眾取寵之能事。
===================================
"Wellington's Sieg", Op.91 ("Battle Symphony")
First Part: Battle
Second Part: Victory Symphony
備註:下載後將副檔名改成wma
出處:
http://blog.yam.com/agustinuk/article/8405774
另一版本:
出處:
http://www.airborne.org.tw/talk/viewthread.php?tid=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