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了老半天發現原來只是跟音源檔的Gain有關,只要一開始就把音樂的Gain調低一點就不會出現爆音了,當然這是在360P的情況下比較,如果用720P播放根本不會聽出爆音
為了測試怎麼樣在360P下也不會出現爆音,我特別上傳了兩首一樣的歌,差別只在其中一個在製作影片時使用的音源檔經過轉檔精靈處理,把Gain調低了一些 (如圖)
Gain指的是增益,開越大音量越大,不過對有些原本錄音就錄到接近0db的音樂來說,可能你在增加一些就超過0db所以就爆音了,減少Gain的話音樂的音量就會減小,也就是離0db更遠。
這次我還是選超容易爆音的《Truly Shining Light》來測試,首先是沒調過Gain的版本:
然後是Gain調低的:
以上兩個影片請在360P播放,原版可用6~7成的音量播放,出來的音量就跟LowGain版差不多了。
兩個影片上傳時原檔皆為AVI格式,音訊部分同樣為PCM 1411kbps即CD音質,在被YOUTUBE壓縮時的失真程度理論上應該是相同的。
不過實際上聽就知道LowGain版本爆音明顯比原版少很多,事實上是幾乎沒有,而原版以360P播放時差不多從頭到尾都有「霹靂啪拉」的細碎聲響,在0:27之後尤其明顯。
所以結論是如果只求360P播放的音樂,在製成影片之前可以先用轉檔軟體處理過,把GAIN調低後再跟圖片合併做成影片上傳,這樣壓縮出來的影片就比較不會有爆音;當然如果一開始就打算要衝720P的話就沒差,以720P播放是肯定不會有爆音的。
還有經過反覆實驗,YOUTUBE確定是音質綁畫質無誤,YOUTUBE處理上傳檔案的方式,是不管你原檔如何,他都會把你的音訊部分轉成AAC格式,然後根據畫面解析度的不同,播放位元率不同的AAC,以720P觀看時的音訊格式是AAC 128kbps;360P是AAC 96kbps,這個數據只要用GOOTUBE把自己上傳的影片抓回來就能得到,看起來好像沒差很多,不過有興趣只要自己用轉檔程式轉這兩種格式來聽聽看就知道了 ( 編碼請用ABR )
AAC 96kbps剛剛好是最會爆音的位元率,我試過轉成AAC 64kbps的聽起來雖然完全悶掉,但反而沒有那些霹靂啪啦的爆音,大概因為整個高頻都被砍光,連爆音都被砍掉了;而96kbps剛好是處在不上不下的位置,高頻嚴重變形,卻又沒到整個被砍掉的程度,所以爆音聽得最清楚。
有趣的是AAC跟MP3比較,MP3不管在96kbps還是64kbps都不會出現爆音。AAC或許技術上更先進些,但也不是沒缺點呢。